马王堆医籍与《伤寒》《金匮》的传承
马王堆医籍指1973年前后,在长沙市区东郊,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三座汉墓中挖掘出土的医籍。这些医籍一般认为是10种,分别是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、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甲本和乙本、《脉法》、《阴阳脉死候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却谷食气》、《导引图题记》、《养生方》、《杂疗方》、《胎产书》(360百科,“马王堆帛书”)。
马王堆医籍与《伤寒》《金匮》在医理方面的传承较少;主要是病机辨析思路和某些治法的传承关系。
1.病机辨析方面的传承。如《五十二病方·伤痉》第一治方,原文:“痉者,伤,风入伤,身信(伸)而不能诎(屈)。治之,(熬)盐令黄,取一斗,裹以布,卒(淬)醇酒中,入即出,蔽以市(韨),以熨头。……”(因某些古字难输入,原文内容采用网络资料。笔者注)严健民先生认为,“'以熨头’与'身信而不能诎’的证候不完全相符。故疑此病例为落枕或肩颈综合征一类的病症……”此说不妥。“熨头”于此证乃熨风池、风府和大椎。此三穴治风寒所伤之刚痉,起散寒之用。而药用盐、炒,并酒,乃热以去寒、咸以补水、辛以行气之法。此即《伤寒论》第31条:“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,恶风,葛根汤主之”之证。该证病机是,“太阳经病不解,内侵阳明,阳明郁遏,不得顺降,冲逆胸膈,胸膈莫容,遂后壅于项背,故项背强直,几几不柔。寒闭皮毛,故无汗恶风。”(《长沙药解》)是以用麻黄散寒、大枣滋脾精、葛根解土郁、桂枝达木郁。二者大法同。
《五十二病方·婴儿瘛》治方:“婴儿瘈者,目繲(系)(斜)然,胁痛,息瘿(嘤)瘿(嘤)然,(矢)不化而青。取屋荣蔡,薪燔之而□匕焉。为湮汲三浑,盛以杯(杯)。因唾匕,祝之曰:「喷者豦(剧)喷,上□□□□□□如(彗)星,下如(杯)血,取若门左,斩若门右,为若不已,磔薄(膊)若市。」因以匕周㨉婴儿瘛所,取血而洒之杯(杯)水中,候之,有血如蝇羽者,而弃之于垣。更取水,复唾匕(浆)以㨉,如前。毋征,数复之,征尽而止。令。”此证,“目繲(系)(斜)然”(眼球上翻)是木气枯燥;“息瘿(嘤)瘿(嘤)然”(呼吸粗重)是风火相扇;“胁痛”“(矢)不化而青”是肝胆气逆而胃腑燥结,可见是肝胆血热,相火燔蒸,热传胃腑,致燥屎不化,热结旁流之证(即大承气汤“急下三证”之一)。《五十二病方》用刺血法施治,是《伤寒论》“刺期门”之法,泻肝胆热,息风火以治病本。
此外,从“瘕疝”等证的用药,亦可见两者在病机辨析方面的传承关系。如治“瘕疝”,《五十二病方》用“长腿蜘蛛”14个,《金匮要略》蜘蛛散亦用蜘蛛14个。等等。
2.治法方面的体现。选两个方面作简要介绍。
(1)“灸法”。《伤寒论》记载了不少用火“灸”的治法。如:117条:“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更加桂二两也。”325条:“少阴病,下利,脉微涩,呕而汗出,必数更衣,反少者,当温其上,灸之。”343条:“伤寒六七日,脉微,手足厥冷,烦躁,灸厥阴,厥不还者,死。”349条:“伤寒脉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。”363条:“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死。”等。帛书《脉法》有“环而灸之”的灸法,至于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、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甲本和乙本,从篇名就能看出灸法的普遍应用了。
(2)“女子布”等的使用。据统计,《五十二病方》使用“女子布”共5处。如“(牝)痔”治方其一:“牝痔有空(孔)而栾,血出者方∶取女子布,燔,置器中,以熏痔,三(日)而止。令。”《伤寒论》则有“烧裈散”法。如第392条:“伤寒,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身体重,少气,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筋挛,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,膝胫拘急者,烧裈散主之。”烧裈散用“妇人中裈近隐处(烧作灰)”(女子用男子裈。360百科),与“女子布”用法近似。顺便说说,烧裈散法,看似无稽,实则有验。闫云科先生在其2009年5月出版的《经方躬行录》中,记载李翰卿先生(闫师李映淮之父),用烧裈散法,“疗效确切”。强调“小腹疼痛牵引外阴拘挛,头重不欲举,神倦乏力、少气懒言为本证必有之症。”闫先生并载其本人用烧裈散,三次药,治愈一刘姓41岁男之烧裈散证。
药性方面,从两者的使用来看,具有一致性,这里不作论述。至于“脉法”方面,虽然帛书《脉法》经汉简《脉书》(即《脉法》乙本)的校正、补充,但仍然只有300多字。从这300多字,尚难发现其与《伤寒脉法》的关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